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肝炎日”,借此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并加强国家和国际层面的肝炎防控努力,鼓励个人、合作伙伴和公众行动起来并参与其中。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3000万。慢性肝病中,随着疫苗的普及和有效治疗药物的上市,主要的病毒性肝病(乙肝、丙肝)都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对于多数非病毒性慢性肝病,包括非酒性脂肪肝和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目前仍然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存在明确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世界肝炎日 2022/7/28
消除肝炎危害,距离这个目标,我们有哪些创新模式?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可喜的进展,让肝炎肝癌患者看到了希望?肝病创新药物研发一线二线赛道逐渐拥挤,全球肝病创新药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 李军教授:
“我是临床医生,直接面对患者,更能体会患者之痛和我们的无奈。”
李教授长期在临床一线面对肝炎患者,她深切了解患者的需求,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在乙肝防治工作的成效。她认为,过去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我们的青壮年都有比较高比例的感染人群,但是我们中国做得非常好的,是乙肝的计划免疫。进行疫苗接种以后,阻断婴幼儿的感染,因为慢性化的病人,基本上是来于学龄前儿童的感染。中国的乙肝,现在年龄是往年龄大的那头在移,因为我们原来的感染人群,在年龄变大了,而12岁以下的甚至5岁以下的感染率已经很低了,表明我们在阻断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成就。消灭肝炎目前很重要的任务是,尽可能去发现乙肝的感染人群,然后尽最大的能力开展治疗。
在乙肝防治策略上,李教授有很多临床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思考。她认为,在临床上,联合治疗策略,能够实现临床治愈,即为功能治愈,把乙肝病毒压到最低的一个水平。长期在临床一线,李教授对肝炎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体会深刻,如何能够在乙肝的治疗过程当中,更好的减少肝癌发生,减少疾病进展,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临床的角度,期待药品能够更好的更快的走向临床,真正能和现在一些药物的产品,或者将来研发的产品,能够形成很好的组合以及治疗策略的联合,也是有待于探索的。
// 张寅生博士:
“未来5年之内,实现功能性治愈是有希望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正大天晴就开始从事肝病药物的研发和销售。30年深耕,上市了一系列药物,从1988年上市的强力宁,到1994年的甘利欣,到2004年的天晴甘平到现在正在研发的新药,正大天晴在不断的革新改良升级,提高药品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副作用。正大天晴一方面做国产优质仿制药,一方面布局创新原研药。
2013年张博士回来正大天晴建立创新靶向药物研究所,主要做创新药,Focuson乙肝领域,建立了江苏省抗病毒重点实验室,主攻乙肝。张博士认为,对于一个大公司而言,未来做创新药才是有希望的,但是仿制药还是得做,因为临床有需求,患者有需求。
在提升药物研发效率方面,张博士提到,可以从管理、从研究技术、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着手,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目前,正大天晴建立了人工智能业务技术平台,可以运用到早期药物研发的药物的项目的调研、化合物的设计、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成药性评价等,对加快研发进程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 张乐总监:
“探索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助力创新与转化。”
实现肝炎临床治愈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CRO、CDMO的存在,可以大大推动目标进程。
博腾为全球药企提供从临床早期研究到药品上市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定制研发和定制生产服务,这种端到端的CDMO服务,能够助力新药更早上市,更早惠及大众。从博腾的企业使命来看,跟临床专家医生、研发科学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博腾参与共建《药咖会客厅》,希望与更多来自医疗机构的临床专家、biotech或者是Bigpharma的药企研发负责人,探讨药品的临床价值、商业价值和实现路径,也希望能挖掘特定治疗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