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推出了重点药品快速审评程序(PRIME),旨在加速医药短缺领域重点药品的审评进程。入围PRIME的实验性药物,将在临床及药品开发方面获得EMA的大力支持。
PRIME与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项目相似,后者是FDA在2012年创建的一个新药评审通道。获得BTD的药物,在研发时能得到包括FDA高层官员在内的更加密切的指导,保障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近日,EMA发布报告《Two years of PRIME》,对PRIME实施两年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根据报告,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共收到了177个符合PRIME资格的药物申请并对其进行了评估,其中36个药物最终被授予PRIME。
按疾病划分,这36个PRIME药物中, 30个属于罕见病范畴,19个属于肿瘤学或血液学范畴,16个用于儿科患者。按药物类别划分,15个属于先进疗法、11个属于化学药、9个属于生物药, 1个是疫苗产品。
EMA表示,已经收到了3个PRIME药物的上市许可申请,目前都在审查中,预计将在2018年晚些时期做出首个审查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被授予PRIME的药物也同时获得了FDA的BTD。具体数据为,36个PRIME药物中,有23个药物获得了BTD,重叠比例高达63.9%。另外13个PRIME药物虽未获得BTD,但其中6个获得了孤儿药资格(ODD)或快速通道资格(FTD)或罕见儿科病资格(RPDD)。(详见附表)
EMA表示,目前PRIME申请数量与符合PRIME资格/授予PRIME数量的比值均保持平稳,与预期相符,平均每个月会收到8个PRIME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BTD和PRIME在入围标准、基准特征等方面有着些许差别。一般来说,进入PRIME的药物比进入BTD的药物临床研究程度更低而创新性更高。也就是说,PRIME更青睐那些在临床I期或者临床II期就取得理想数据的候选者,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来,基于I期、I-II期、II期数据的PRIME申请占到了总申请数量的90%以上。
此外,PRIME还对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小药企(SME)的项目了提供额外的帮助,因为与大型药企相比,它们更缺少药品研发经验。如果学术研究机构或SME的项目在非临床研究以及初步临床研究(原理验证)的药品耐受性测试中取得了亮眼的数据,就有更早期进入PRIME的机会。具体而言,在过去两年中,来自SME的PRIME申请有90个,占申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16个最终被授予PRIME。这90个申请中,有8个在原理验证阶段提交,其中3个最终被授予PRIME。
以下是PRIME项目实施2年来获得PRIME资格的36个药物。(新浪医药编译/newborn)